清远阳山“深山信使”黄世华:山里山外十六载,好人好事倾一生
时间:2024-12-27 20:24:25 出处:百科阅读(143)
【编者按】平凡铸就伟大,英雄来自人民。深山信使世相万千,清远倾生每年在岭南大地都传颂着无数乡村好人的阳山故事。他们生而平凡,黄世华山好人好事心向璀璨,外载干出了不平凡的深山信使事迹。不啻微芒,清远倾生造炬成阳。阳山当这些平凡微光,黄世华山好人好事如星繁天野,外载似涓滴成河,将凝为全面推进广东乡村振兴的人文伟力。
新时代新征程,更需要榜样的力量、榜样的激励。2024年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,今天(4月18日)在江西省九江市举办。
为充分展现广东乡村好人好事,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聚力“百千万工程”,夯实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,即日起,《南方农村报》推出“致敬平凡的微光——走近广东乡村好人”系列报道,敬请垂注。
谷雨前,春风充盈在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间,蕴含十足的水汽。整个乡镇,仿佛是一幅绿色的油画,四面深色的峻岭和缠绕着的碧波,伴着云雾将这座卧在大山脚下的AG超玩会瑶乡氤氲成和谐画面。身着绿色工作服、挎着绿色邮包、骑着绿色摩托车,中国邮政秤架乡邮政支局的黄世华一年365天都在这样的“绿色世界”里奔驰。
16年,1个人,2条邮线,月均1500公里路以及年复一年照顾8个困难家庭、17位孤寡老人,累计为群众做的600多件好事。这些经历,组成了黄世华近三分之一的邮递人生,也汇成了外界给黄世华的定义——“广东好人”。
秤架乡是一个交通、信息极为不便的偏远乡镇。邮政,是本地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。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,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黄世华也成为了一条“纽带”。十余年来,与邮袋相伴的他,循着山风轨迹,在秤架乡重复着山里山外、九曲回转,为山里的群众送去外界的消息和远方的挂念。
(清远阳山“深山信使”黄世华:山里山外十六载,好人好事倾一生,时长共3分15秒)
邮递为主业 多样做“副业”
进山的前一晚,黄世华熟练地翻出几个号码打了过去。
“明天我要上来,有没有什么要带的?”“阿婆身体还好吗?明天进山,之前买的米啊油啊吃完了没?”……几通电话过后,黄世华和记者打着商量,明天他要帮山上两户人家带数十斤猪肉和猪油,还有好些大件包裹,“能不能用你们的车帮忙带一下?”
村里越来越多人网购,黄世华要送的邮件也越来越多。
每次进山,黄世华都会提前和村民们沟通,询问他们需要什么生活用品,在进山的路上顺便帮他们购买。从米、油、盐到衣服、鞋子、药品,黄世华总是尽力满足村民的需求。他深知这些村民出门不便,“愿意为他们多跑一趟,多做一些事情”。
家住秤架乡太平洞村南木自然村的庞永娣今年90多岁,出生至今只出过一次山。对于众多生活在秤架乡大山里的村民而言,外出无疑是困难的。仅去到镇上动辄就需要个把小时,无数“Z”字形的弯道,更让旅途变得煎熬。“山上的人很少坐车,一坐车就容易晕车呕吐”,等待黄世华的摩托车声到来,成为庞永娣获得外界务工孙子消息最舒适、快捷的方式。
“华叔他是个好人。”庞永娣的孙子说。2020年,老人不小心摔倒,躺在地上动弹不得,“当时,我们给华叔打电话,他听到后就马上过来接我们。”庞永娣有两个孙子,一位常年在外务工,另一位则因身体残疾与她一起在村居住。“华叔经常来看我们,只要上来都会给阿婆带东西。”因为老人年纪大,不会用手机,庞永娣在外务工的孙子经常会给黄世华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,黄世华也常常去庞永娣家中探望,给老人讲孙子在外的近况。
黄世华每每进山,有空就去探望村里的老人。
2013年,中国邮政行业爆发式增长。当年,邮政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,同比增长62%。从那年开始,黄世华在快递多时,就开着自己购买的面包车进山。于是,他又多了一项“副业”——免费司机。
16年的往返,使得黄世华对山里的每家每户都很熟悉:哪家老人生病了,哪家有残疾人要照顾,哪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学……这些他都能一一说出来。南木自然村有位村民,丈夫去世已久,她独自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和残疾的儿子。一次,黄世华送邮件时,发现其老母亲坐在门口痛苦地呻吟。“老人家风湿病犯了,他们家里又困难,买不起抗风湿的药。”自此,黄世华每月都自费去药店给老人家买风湿药物并送上南木村给她。
黄世华的邮包总是鼓鼓囊囊。上山、下山,除了信件和包裹,还有村民们嘱托他要带上山的生活所需,或是托付给他带下去的土特产、带给亲戚朋友的礼物、要交给镇上部门的申请材料……“跑腿也好、司机也罢,只是为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。”黄世华说。
“熟悉”的山路 “陌生”的邮路
黄世华负责的乡邮需要走两条线,分别是太平洞线和五元坑线,两条邮线均属高寒地区。
每周的一、三、五走五元坑线,周二、四、六则走太平洞线。两条邮线总计单程约88公里,月均要行驶1500余公里路。从事投递工作至今,黄世华累计总行程将近35万公里。然而他却说,这两条邮路“既熟悉又陌生。”
黄世华是太平洞村人。“太平洞到镇上的这条路,哪里有急弯,哪里有陡坡,我都知道。”2008年,黄世华从叔叔手中接过因常年使用而稍稍泛白的邮包,接替叔叔成为新的邮递员。然而他没想到,原本熟悉的路,在某些时候也会让他感到“陌生”与“惊惧”。
太平洞线山大沟深,黄世华的邮路成为连接山内外的纽带。
那时黄世华才刚正式踏上邮路不久,全国就发生了大范围低温、雨雪、冰冻等自然灾害。原本就比周边地区气温更低的秤架乡,这一年格外难熬。山里的树被大雪压断,电线杆也横七竖八倒在地上,“很多路都给堵了,根本没法走。”黄世华说,那时很多人家里还等着汇款单买年货,一些人家还等着他买蜡烛照明。以往一天能到的路,那时要走几天。“真没想过,这条路原来会这么难走。但这条路又是我作为一个邮递员必须要走的路。”
黄世华已经说不清自己到底在这两条“必须要走”的邮路上有过多少次惊心动魄。山里蛇虫多,偶尔还有野山猪出没。“不去招惹就没事。”最让黄世华担心的是天气,好几次他都以为自己“差点回不来了。”
2017年夏天的雨季是黄世华在邮路上“离死亡最近”的一次。因连续下雨,山上多处塌方,“石头直接砸下来滚到我前车轮了。”另外一次同样是因雨后路面湿滑,下山又多为连续下坡,黄世华的摩托车因连续刹车导致刹车拉杆断裂,“穿的新裤子都给我磨破了。”
雨后的山路比往常湿滑,还有塌方、滑坡风险。
早年间,黄世华也曾打过退堂鼓。“又苦又累,以前真的想过不干了。”很快,他又说服了自己,“要是连我这个本地人都不干了,那外面的人又能坚持多久呢?”
这些年来,黄世华早已将邮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。他的摩托车成了村民的“救命车”,他的邮包成了村民的“希望包”,他的名字更是成了村民心中的“信任牌”。如今,黄世华已累计投递报刊、邮件80余万件,投递准确率100%,零投诉。
对于黄世华来说,邮路不仅仅是一条送信的路线,更是一条连接山外世界与大山深处的纽带。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怎样的责任,也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。他说:“只要我还能走得动,我就会一直在这条邮路上走下去。”
是“普通的人” 是“广东好人”
“好人”是外界对于黄世华过去16年邮递员生涯的评价和褒奖。2021年、2022年,黄世华先后被评为“清远好人”“广东好人”,在2023年被广东省文明办推荐参评“中国好人”。
在和黄世华交谈的过程中,他说的最多的就是“也不是什么大事,反正都是力所能及,能帮就帮了。”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。在和黄世华一起进山邮递的几天里,同行的记者能看到他身上有一种朴实的善良。
黄世华有一女一儿,镇上住的房子是单位提供的宿舍。90平方米的房子,空间宽敞,但摆设简陋。沙发、茶几和电视、冰箱,客厅没有多余的东西,只有墙上贴着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在学校领的奖状。
黄世华不是电影主角,在秤架乡间,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同样要为生计操劳奔走。事实上,最开始黄世华愿意成为一名乡镇邮递员,也是因为他想多打份工,补贴家用。“那时候一周送两次邮件,一个月600多块钱。”
黄世华每天下午接完邮车后就开始派送邮件。
黄世华说,女儿现在在读大学,一个月生活费要2000元,“大的小的都是要用钱的时候”。黄世华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,加上妻子在水电站的工资,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能支撑下去。“因为我自身情况如此,所以我的心里从来也没什么想法,只能说是能帮就帮。我能够做到的,我就尽自己的能力去做。”
谈及获得“广东好人”这一荣誉称号,黄世华脸上有些羞涩。“虽然有没有这个奖励我都是这样在做,但有了之后,我感觉自己做的事还是很有意义。”
在被评为“广东好人”之后,黄世华自觉要担起更多的“责任”。黄世华开始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,每月固定前往五元坑线邮路终点的五元村,将村里的10余名五保户载到镇上购置生活用品;他还定期购买一些肉、菜送到五元小学,给在村里读书的小孩改善伙食。“这些小孩子基本上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,出来很不方便,我就偶尔买点课外书、买点吃的去学校看一下他们。”
黄世华上山时经常帮村民带肉、菜等生活所需。
粤北脊背,绿色的山峦串联星星点点的村庄,奔波于各村的黄世华悄然地融入其中,在大自然的画板,用“一生向善”的信条绘画多彩的人生。在这片山谷之中,鸟鸣声、溪水声、风雨声以及一句句“阿华”“华叔”,奏响了幸福、快乐的天籁之音。
问到以后的打算,黄世华拍了拍放在摩托车后座的邮包,笃定地说:“我也不敢打包票我可以做什么,只能说,只要我有能力,我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。”
【策划】严亮 周晓凤
【统筹】冼伟锋 郑展能 韩安东 樊静东
【记者】唐瑞谦
【摄影】吴秒衡 李睦宇
【视频】彭华
【设计】梁罗娜
【配音】任峻男
【跟题编辑】陈静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